有许多人追随耶稣在湖边聚集,这些人都是穷苦之人,又身处荒郊野外,没有办法准备饮食填饱肚子。大家的重心就停留在吃饭的问题上,以至于耶稣讲道提到防备法利撒人的酵,都被门徒认为是讨论他们没有带饼的问题,于是耶稣就说:“你们为什么因为没有饼就议论呢?你们还不省悟,还不明白吗?你们的心还是愚顽吗?你们有眼睛,看不见吗?有耳朵,听不见吗?也不记得吗?我擘开那五个饼分给五千人,你们收拾的零碎装满了多少篮子呢?”他们说:“十二个。”“又擘开那七个饼分给四千人,你们收拾的零碎装满了多少筐子呢?”他们说:“七个。”
耶稣不是一个富人,他只是一个小手工业者,靠着为人做木匠或者石匠为生。因此耶稣出来传道,显然没有工资,也没有富人支持他。圣经没有这方面的记录。因此,耶稣在湖边讲道传福音的时候,竟然无法为跟随他的人提供饮食。从门徒们的反应来看,门徒显然也没有出资支持耶稣。
但是,在这种情况下,耶稣用五饼二鱼将五千人喂饱,到后来还有剩余。这从上帝的角度来说,是从无变有的权柄;从福音的角度,我们也可以说,福音是没有穷底的,是丰富的,是能满足所有人还有剩余,这既是我们常说的福杯满溢。
这和我们今天形成鲜明对比。开一场布道会,首先是选择豪华的场馆,大型会议厅或者酒店,或者豪华的教堂,仿佛这些才能吸引信徒来参加。名场所还要名牧者相配,因此海报上的不是耶稣,而是名牧的头像。除此之外,还有丰富的饮食,为与会的每一个人提供精美的餐食也是豪华的内容。因此,在这场豪华的活动中,福音并不处于舞台中央。这和耶稣当年五饼二鱼俺的场景反差实在太大。
今天一说到福音传播必然与钱联系到一起,仿佛在我们的思维中,没钱就意味着教会没法开办,信徒无法牧养,福音无法传播。
今天因为疫情带来的经济大环境,导致教会萎靡不振,信徒流失。这种情况的产生,好像是经济带动了福音的衰落。把福音与经济捆绑到一起。
当然,福音传播需要经济,经济条件的不同,的确影响福音传播的效果。但是如果我们把福音与经济僵化捆绑,以经济下行为福音不复兴的理由,显然是在推卸责任。
一直以来我们对福音和经济一直有一个误区,那就是把这两者捆绑到一起。在传福音的时候,我们为了突出福音的效果,往往会举出欧美的例子,把他们的经济发达归因于他们信耶稣的结果。同样也会提到西方的基督徒科学家,把他们的科技成就说成是信耶稣的结果。这种传福音的模式,让人以为信耶稣必然会带来成功,要么经济上的,要么科技上的。如此传福音的功利捆绑显然并不是福音的本意。我们很少把耶稣因为自己的传福音而钉十字架当成一种失败。因此,这也许应了老舍先生著作中北方的基督教春联“上帝言好事,耶稣保平安”。毕竟在基督教国家中,也有很多不那么发达的地方,比如东欧的乌克兰、波兰、俄罗斯等。也有信耶稣很虔诚的信徒最终却没有以令人满意的结果收场,甚至有的人信了耶稣同样会弄虚作假坑蒙拐骗。
福音不是一种成功学,成功不是福音的结果,同样福音也不是成功的原因。不然不好解释那些失败者。
把福音与经济联系起来,福音就像一场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产业一样。回望基督教的历史,基督教的成功经济不是第一位的,它只是众多因素中一个辅助因素。
早期基督教受到罗马帝国的逼迫,他们不可能拥有太多的钱财,也没有漂亮的教堂,他们聚会一般都选择人烟罕至的地方。这个时候福音不是意味着你的成功,而是意味着你可能向耶稣一样失去生命。因此,福音意味着你可能会付出巨大的代价,而不是收获巨大的成功和财富。但是尽管如此,仍有很多信徒为了福音而甘愿殉道,在他们看来殉道是对福音最好的见证。
而在罗马帝国逼迫的同时,基督徒在瘟疫中的表现同样说明这个道理。他们照顾染疫者,不论他们是不是基督徒,这种不顾身份种族宗教的态度,让人们感动于他们的博爱,同时也体会到了福音的平等。这个时候,教会中住满了感染的人,那些基督徒可能因为这些染疫者而加重病情。此时,福音意味着你要放下宗教、种族、身份的界线,意味着感染疾病的死亡。但是福音给他们带来却是永生的勇气。
保罗没有因为福音而发家致富,反而因为传福音而被罗马士兵屡屡追铺,或者陷入困境;彼得也没有因为传福音而成为国王,反而因此而被定了十字架。在他们眼里,福音的核心是真理,是道路,这值得他们用自己的心灵和诚实去信仰。
福音的发展不是与经济捆绑,因为经济是福音的见证,但不是唯一的见证。因此,传福音不能以没有钱为理由不去传播她。传福音不是为我们带来薪水的工作,我们为了薪水而去做,没有薪水就罢工。
当下经济大环境下,给教会带来一定的困境,但是这不是给福音带来困境。因为教会是个团体,她需要物理空间,这就需要成本。但是福音是无形的,它是生命、真理和道路,需要我们在生活中用自己的行动来见证,这见证本身就是最好的传福音方法。
今天,也许我们很贫穷,也许我们失败了,也许我们破产了,但是这都不能影响我们传福音。福音给我们的不只是成功,还有勇气、坚强和面对困境的乐观。因为一切都在上帝的掌管中。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 (021-6224 3972) 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